唐卡

唐卡,藏語譯音,「捲軸畫」之意。西藏唐卡興起於西元七世紀的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國王松贊干布執政時期,隨著後來佛教傳入與外來文化滲透,吸收漢地、印度、尼泊爾等國家的藝術精髓,成就今日西藏文化的特色之一,更是研究西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藥師佛

唐卡的種類除了目前常見的繪畫與印刷之外還有貼花、刺繡、堆繡、緙絲珍珠等不同工法的唐卡貼花唐卡,是以各種顏色的彩緞或綢布,依構圖剪裁所需之尺寸貼於畫布之上;刺繡唐卡是以各種顏色的絲線,用刺繡的方法所完成堆繡唐卡,使用緞紋為底,取所需顏色的絲為緯,間錯提花所織造而成,貼黏於織布完成的工法緙絲唐卡,使用各色絲線以通經斷緯的織法所完成珍珠唐卡,是依照構圖以珍珠縫綴而成。西藏早期製作唐卡只以繪畫與印刷的方式,大約中國明朝時期從漢地傳入才有漸漸有其他的工法出現。另外不同於現代藉由電腦輸出套色的印刷,早期的印刷是先將構圖精細雕刻於木板上,再以墨拓印於細布或絹布之上,然後著色以後才算完成
大白傘蓋佛母

唐卡的製作過程繪畫方式為例,裁剪所需尺寸的白布,以繩索繃綁於木框之上,用天然膠水與白色黏土粉末調成泥狀塗抹於白布兩面,等待塗抹之處乾了以後,取另一塊布沾水塗抹同時用光滑鵝卵石或其它工具進行打磨,反覆打磨直至白布光滑平整為止,等到乾了以後就是繪畫所需之畫布再來便是進行起稿依照一定之比例和尺寸墨條或碳筆於畫布上以線條勾勒出構圖再次就是進行著色。畫唐卡的顏料傳統上是取自天然礦石磨成粉與植物的汁液再調合牛皮提煉的膠和膽汁而成,此種顏料具有防腐防蟲之效果,加上西藏高原氣候乾燥,如保存得宜,唐卡是歷久彌新著色、分染或點畫、勾色線,最後描金,畫布的部份到此算是完成了。最後以絲綢布料在畫布四周進行裱褙,上下兩端縫入木軸,方便捲起攜帶或懸掛,整幅外面再覆蓋一絲綢黃布,縫上兩條紅色驚鳥帶與懸掛用的布條至此所有唐卡的製作全部完成
四臂觀音(事部三怙主)

唐卡的內容非常豐富題材涉及廣泛,包含宗教、歷史、文化、天文、醫藥等等,猶如西藏的百科全書,其中有關宗教的題材數量最多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您有任何問題,請連絡我們